仍不从科威特撤军的情况下,采取一切必要手段迫使伊拉克执行联合国
上述决议。
同样,美国在西欧的盟国立刻做出反应。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宣
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英国所有资产。8 月6 日,两艘皇家海军护卫舰受
命驶往波斯湾,与在那里执勤的唯一一艘英国舰艇会合。这支小型舰队的任
务是显示决心和帮助执行制裁。两天以后,应法赫德国王的请求,美国开始
宣布开始向海湾部署空、海军部队。
法国的行动同样迅速。8 月6 日,法国派出一艘护卫舰增援已经进入海
湾的两艘法国舰艇。3 天后,法国总统宣布法国将向沙特阿拉伯派出地面部
队和军事顾问,但为了与过去的政策保持一致,法国军队形式上不正式隶属
于多国防御部队司令部。第一支代号为幼鹿的法国地面部队,部署在沙
特、伊拉克和科威特边界接合部附近的哈费尔巴廷。
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宣布美军实施部署行动时可使用其空、海军基地。
希腊后来也作了同样的表示。这对1990 年底美国第七军从德国调往沙特阿拉
伯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德国宪法禁止其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范围之外
使用军事力量,但它是反伊联盟的后勤和财政方面的重要支持者。8月10日,
加拿大总理宣布加拿大将派遣3艘舰艇;2艘驱逐舰和1艘补给舰前往波
斯湾。
土耳其在最反对伊拉克侵略的集体努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湾危机之前,伊拉克的石油出口约有一半通过土耳其领土向外输送。土耳
其决定关闭伊拉克通往杰伊汉港口的石油管道,彻底摧毁了伊拉克的石油出
口能力;沙特阿拉伯关闭其境内的伊拉克石油管道,进而使伊拉克从根本上
陷入经济孤立的境地。在军事上,土耳其除了在土伊边界部署了大量军队外,
8月12日,土耳其国民议会还授予政府宣战的权力。
前苏联政府8月2日发表声明,也要求伊拉克军队立即撤出科威特。声
明指出: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完全违背阿拉伯国家的利益,给中东冲突
的解决制造了新的障碍,与国际生活中的积极、进步潮流背道而驰。
在东欧,前华沙条约成员国和南斯拉夫都支持联合国针对伊拉克入侵科
威特所采取的行动,尽管执行联合国的制裁决议给它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东欧所有政府都是伊拉克的债权人,由于伊拉克停付债款和停止出口,各国
财政收入损失重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都
表示愿意提供非军事战斗人员和人道主义援助,以支持沙特阿拉伯保卫国
土。其中许多国家同意为向海湾运送军队和物资的飞机开放领空。
在东方,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日本(它每年从伊拉克和科威特进口所需
石油的12%),谴责伊拉克的入侵是非法的,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背。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制定的日本宪法禁止其向海外派兵,只允许其为保卫本国国土
而维持军队。日本首相采取折中办法,宣布了6点计划,该计划允许派遣民
用船只和飞机运送货物,但仅限于食品、医疗用品和其他非军事物资。日本
还承诺提供援助难民的财政支援,并向那些因执行制裁决议而在经济上受损
的国家,特别是约旦、土耳其和埃及提供支援。
一向支持各国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中国政府,更是旗帜鲜明地发
表声明,反对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和兼并,同时指出,中国反对任何大国
的军事干预,认为海湾和阿拉伯事务最好由海湾和阿拉伯国家自己或由联合
国处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长钱其琛进行了他的中东之行。这次访
问为期一周,从11月6日至12日,先后访问了中东的埃及、沙特、约旦和
伊拉克4国。11月6日,钱外长离京赴中东前,明确地阐述了中东之行的目
的。他说,这次中东之行不是进行调解,也不带任何方案,而是就海湾危机
与中东有关国家领导人交换意见,推动海湾危机的和平解决。
在中东地区除了少数几个国家采取支持伊拉克的立场外,绝大多数国家
都坚决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81年因两伊战争而成立的海湾合作委员会
(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和科威特)作出了
强烈反应。当伊拉克军队8月2日越过伊科边界时,科威特驻美国大使要求
美国给予军事援助。当美国和其他国家在沙特阿拉伯部署军队时,其他海湾
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也提供了军队,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基地使用权以及后勤
援助。
作为中东大国的埃及,对伊拉克的入侵进行了迅速而强烈的谴责。直到
侵略发生时,埃及总统一直在努力缓解危机。据报道,萨达姆在8月2日前
上述决议。
同样,美国在西欧的盟国立刻做出反应。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宣
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英国所有资产。8 月6 日,两艘皇家海军护卫舰受
命驶往波斯湾,与在那里执勤的唯一一艘英国舰艇会合。这支小型舰队的任
务是显示决心和帮助执行制裁。两天以后,应法赫德国王的请求,美国开始
宣布开始向海湾部署空、海军部队。
法国的行动同样迅速。8 月6 日,法国派出一艘护卫舰增援已经进入海
湾的两艘法国舰艇。3 天后,法国总统宣布法国将向沙特阿拉伯派出地面部
队和军事顾问,但为了与过去的政策保持一致,法国军队形式上不正式隶属
于多国防御部队司令部。第一支代号为幼鹿的法国地面部队,部署在沙
特、伊拉克和科威特边界接合部附近的哈费尔巴廷。
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宣布美军实施部署行动时可使用其空、海军基地。
希腊后来也作了同样的表示。这对1990 年底美国第七军从德国调往沙特阿拉
伯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德国宪法禁止其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范围之外
使用军事力量,但它是反伊联盟的后勤和财政方面的重要支持者。8月10日,
加拿大总理宣布加拿大将派遣3艘舰艇;2艘驱逐舰和1艘补给舰前往波
斯湾。
土耳其在最反对伊拉克侵略的集体努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湾危机之前,伊拉克的石油出口约有一半通过土耳其领土向外输送。土耳
其决定关闭伊拉克通往杰伊汉港口的石油管道,彻底摧毁了伊拉克的石油出
口能力;沙特阿拉伯关闭其境内的伊拉克石油管道,进而使伊拉克从根本上
陷入经济孤立的境地。在军事上,土耳其除了在土伊边界部署了大量军队外,
8月12日,土耳其国民议会还授予政府宣战的权力。
前苏联政府8月2日发表声明,也要求伊拉克军队立即撤出科威特。声
明指出: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完全违背阿拉伯国家的利益,给中东冲突
的解决制造了新的障碍,与国际生活中的积极、进步潮流背道而驰。
在东欧,前华沙条约成员国和南斯拉夫都支持联合国针对伊拉克入侵科
威特所采取的行动,尽管执行联合国的制裁决议给它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东欧所有政府都是伊拉克的债权人,由于伊拉克停付债款和停止出口,各国
财政收入损失重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都
表示愿意提供非军事战斗人员和人道主义援助,以支持沙特阿拉伯保卫国
土。其中许多国家同意为向海湾运送军队和物资的飞机开放领空。
在东方,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日本(它每年从伊拉克和科威特进口所需
石油的12%),谴责伊拉克的入侵是非法的,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背。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制定的日本宪法禁止其向海外派兵,只允许其为保卫本国国土
而维持军队。日本首相采取折中办法,宣布了6点计划,该计划允许派遣民
用船只和飞机运送货物,但仅限于食品、医疗用品和其他非军事物资。日本
还承诺提供援助难民的财政支援,并向那些因执行制裁决议而在经济上受损
的国家,特别是约旦、土耳其和埃及提供支援。
一向支持各国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中国政府,更是旗帜鲜明地发
表声明,反对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和兼并,同时指出,中国反对任何大国
的军事干预,认为海湾和阿拉伯事务最好由海湾和阿拉伯国家自己或由联合
国处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长钱其琛进行了他的中东之行。这次访
问为期一周,从11月6日至12日,先后访问了中东的埃及、沙特、约旦和
伊拉克4国。11月6日,钱外长离京赴中东前,明确地阐述了中东之行的目
的。他说,这次中东之行不是进行调解,也不带任何方案,而是就海湾危机
与中东有关国家领导人交换意见,推动海湾危机的和平解决。
在中东地区除了少数几个国家采取支持伊拉克的立场外,绝大多数国家
都坚决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81年因两伊战争而成立的海湾合作委员会
(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和科威特)作出了
强烈反应。当伊拉克军队8月2日越过伊科边界时,科威特驻美国大使要求
美国给予军事援助。当美国和其他国家在沙特阿拉伯部署军队时,其他海湾
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也提供了军队,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基地使用权以及后勤
援助。
作为中东大国的埃及,对伊拉克的入侵进行了迅速而强烈的谴责。直到
侵略发生时,埃及总统一直在努力缓解危机。据报道,萨达姆在8月2日前